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5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受就業增加的影響,4月美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升至54.9,連續11個月擴張,表明美國制造業正在加速回暖?磥,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正日趨奏效。后金融危機時代,制造業升級已成為全球共識,不論歐美發達經濟體還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全球制造業正在向高端、高科技的更高層級邁進。
制造業是在升級不是簡單回歸
美國:搶占全球制造業優勢地位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之初,“再工業化”僅僅是戰略設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方向日漸明晰。2011年12月12日,奧巴馬宣布設立白宮制造業政策辦公室,以便協調各政府部門之間的制造業產業政策制定和執行,并推動美國制造業的復蘇和出口。2012年2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正式將先進制造業提升為國家戰略,以搶占新一輪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優勢地位。1個月后,奧巴馬提議聯邦政府一次性撥款10億美元建立15個制造業創新研究所,組成全美制造業創新網絡。
今年1月,奧巴馬政府在北卡羅來納州建立了下一代電力電子制造創新研究所,2月在底特律設立了輕量制造和現代金屬制造創新研究所,在芝加哥建立了數碼制造和設計創新研究所。奧巴馬政府計劃今年將再建立4個制造業創新研究所,從而完成最初目標的一半。
德國:強化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
德國在歐債危機中的表現有目共睹,之所以能夠一枝獨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堅實的制造業基礎。為進一步發揮這一優勢,加強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德國政府傾力推動技術創新,在2010年發布了《高科技戰略2020》,提出了工業4.0等一系列促進制造業發展的創新政策。為確保落實,德國政府又發布了《十大未來項目》跨政府部門聯合行動計劃,為工業4.0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奠定德國在重要關鍵技術上的國際領先地位,引領工業制造業向高度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兩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歐盟:開啟“增強型工業革命”,提高歐盟產業整體競爭力
歐盟經濟持續低迷的現實,促使其重新檢討和調整自己的產業政策,將“增強型工業革命”提上日程。2010年,歐盟委員會制定了《全球化時代的統一產業政策》,提出了未來工業政策的基本框架。2012年10月,歐盟委員會發表了《強大的歐盟工業有利于經濟增長和復蘇》工業政策通報,確立了歐盟工業的核心地位,提出通過“增強型工業革命”扭轉歐盟工業比重下降趨勢,到2020年將歐盟工業增加值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由目前的16%提升至20%。
此外,歐盟十分注重對傳統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兩手抓”,一方面,將汽車、鋼鐵等傳統制造業納入2007至2013年結構調整計劃,力求恢復比較優勢;另一方面,著力打造機械制造、信息、通信、生物等知識及技術密集型的先進制造業,從而提高歐盟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印度:雄心勃勃但仍需時日
2004 年,印度政府提出制造業發展戰略,其制造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國際上也普遍看好印度的制造業,國際資本開始向印度轉移。然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印度制造業增速開始放緩,來自西方的訂單也大幅減少。為此,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包括建立孟買—新德里“制造業走廊”計劃等。
綜合來看,印度制造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會逐步上升,但是,由于其制造業基礎薄弱、勞動力職業技能偏低、投資不足等問題始終未得以有效解決,加之國內市場需求有待提高,印度制造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制造業升級成全球共識
從“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制造業升級成經濟復蘇有力支點
奧巴馬上臺之時,美國經濟正因國際金融危機遭受重創。2009年4月,奧巴馬提出,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只有制造業抗危機沖擊的能力最強,對保持國民經濟穩定、保證就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重振美國制造業,應作為美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
不僅是美國,許多一度“去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紛紛將“再工業化”作為經濟復蘇的支點。20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勞動力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經濟增長更為依賴以金融業、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制造業空心化現象日益凸顯。國際金融危機過后,各國紛紛重新審視“去工業化”政策,希望通過“再工業化”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出危機。
從“外包”到“內包”,制造業回流倒逼低端制造業轉型升級
“去工業化”大潮中,“外包” 成為普遍現象。國際金融危機過后,以美國為首的眾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出現制造業回流,“內包”成為新趨勢:一方面,發達國家“當地生產,當地出售”的方式,使其能夠更加快捷地應對客戶對定制產品和簡化流程日益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制造業回流也在倒逼低端制造業轉型升級。相對而言,新興市場制造業基礎較弱,危機之前承擔的多為低端制造業。隨著人口紅利消失,新興市場人力成本上升,優勢在減退,同時,技術創新下的制造業升級不斷催生新的生產方式及新業態,全球范圍內的“再工業化”,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制造業回歸,其只有參與全球化進程,才能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進而推動制造業升級。財政助制造業“恢復元氣”
為使制造業“恢復元氣”,各國都對其給予了財政支持。美國在削減財政赤字的同時,連續兩個財年大幅增加制造業預算,將推進制造業先進水平擺在優先位置。歐盟則通過調動和使用公共財政資源,鼓勵投資者向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投資,目標到2015年將歐盟固定資本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提高到21.25%,到2020年提高到23%以上。英國在經濟低迷、財政吃緊的背景下,2013年注資6億英鎊支持有關研究機構的研發工作、新設備購置等,為發展超低碳汽車、生命科學和醫藥以及尖端制造業提供便利。法國也建立起戰略投資基金,主要用于對能源、汽車、航空等戰略性產業的投資。
制造業升級會產生哪些影響
全球制造業升級將工業進程推向新的高度,發達國家通過尋找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在創新最活躍、附加值最高的產業領域尋求突破。
對新興市場而言,雖然短期內新興市場的制造業所受影響有限,但要躋身全球先進行列,還要迎頭趕上。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將始終發揮主導作用。新興市場可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0.63%]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使這些產業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信息來源于:新民網
免責聲明:本網站信息文章來源于互聯網、期刊雜志或由作者提供,其內容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學習所用。如遇有侵犯您的版權或其他有損您利益的行為,我們會立即進行改正并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