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改革開放以來,遍布世界的“中國制造”令我們自豪。隨著中國和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制造”低成本的優勢正在不斷喪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軟肋”日益明顯。如何迎接轉型升級的挑戰、做強中國制造業?
積極應對“再工業化”挑戰
——訪遼寧省大連市政協主席肖盛峰委員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我國制造業發展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再工業化”浪潮中不被邊緣化?記者專訪了大連市政協主席肖盛峰委員。
記者:如何有效應對“再工業化”挑戰?
肖盛峰委員: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為目標,以培育現代產業重大項目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不斷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正是黨中央著眼于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的重大任務和戰略導向。
記者:有觀點認為,中國傳統的發展模式不能適應全球“再工業化”引起的經濟格局調整,必須找到新的發展模式才能抬升經濟增長,是這樣嗎?
肖盛峰委員:“再工業化”雖然對中國傳統的經濟模式形成挑戰,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為中國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機遇。建立現代產業新體系是一個過程,是一項長期復雜和艱巨的任務,必須從戰略層面加以應對。應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總基調,客觀分析在未來競爭環境下的現實增長路徑,抓住世界經濟格局調整的有利時機,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爭取未來發展的主動地位。
記者:增長路徑都有哪些?
肖盛峰委員:其一,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在鞏固和加強加工制造優勢的同時,對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方向進行跟蹤,通過局部技術路線創新,形成創新與加工相結合的綜合競爭優勢。其二,有選擇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在加大海外并購力度的同時,更加重視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既通過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擴大產業規模,又高度重視在新技術上的投資研發以及產業化等的爭奪。其三,有效利用好市場這一戰略資源,為國內工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創造條件,并吸引更多的國際創新資源向我國集聚,同時加快吸引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為我國產業創新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為創新引領搭建寬廣舞臺
——訪安徽省合肥市市長張慶軍代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的地位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合肥市新型顯示產業異軍突起,其奧秘正是依靠創新。合肥市市長張慶軍代表就此接受了記者采訪。
記者: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異軍突起的關鍵是什么?
張慶軍代表:合肥是國內面板產能最大、產品線最豐富、技術水平一流的集聚發展區,電子信息產業在合肥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的跨越式發展,關鍵在于創新引領,創新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原動力。在創新引領之下,合肥僅僅用了5年時間,不僅形成了國內領先的生產能力,而且擁有了國內第一條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第一條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第一條光學級聚酯薄膜以及功能膜生產線,第一條引入最新“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技術的8.5代TFT-LCD生產線……
記者:合肥創新能力來自哪里?
張慶軍代表:合肥已經擁有現代顯示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技術研發平臺16個,安徽省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平臺20多個,研發方向涵蓋玻璃基板、面板、背光模組、特種顯示、觸摸屏等新型顯示各個產業鏈環節。而合肥眾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的育人平臺,每年可以培養出數以千計的新型顯示專業高端應用型人才。
作為全國唯一的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國家創新型試點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合肥的創新引領不僅僅局限在一個產業上。創新引領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策、機制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創新。就操作層面而言,搭建平臺尤為重要。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模式,合肥與中國科大2012年共建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短短一年多時間,不僅400名工程碩士正式加入,而且與英特爾、微軟、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共建了23個聯合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凝練先進技術項目107個。而擁有了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研究院、合肥工大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等一流的創新平臺,合肥的轉型發展就有了源源不斷的驅動力量。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
——訪天津市經信委主任李朝興代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天津市經信委主任李朝興代表深有感觸地說:“天津作為中國北方的重要經濟中心,近些年一直把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做大做強做優先進制造業作為主攻方向,實踐證明,唯有創新,才能把推動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記者:天津市產業結構調整的著眼點在哪里?
李朝興代表:首先,要調整天津工業產業結構。一方面要繼續做大已經形成的八大優勢支柱產業,另一方面著重圍繞新一代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二,要調整天津工業布局結構。在抓好產業聚集區的同時,在區縣示范工業園,按照“專、精、特、新”的路線,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第三,要調天津工業產品結構。通過拉長產業鏈,在充分發揮現有產品的優勢基礎上,把它做得更精、更高、更深,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按照這一思路,到2016年,天津的工業總量將達到4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將達到萬億元。
記者: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路徑是什么?
李朝興代表:從今年開始,我們將以“創新驅動、結構優化、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為目標,實現五個轉型:一是向高端制造轉型,形成一批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創新型“科技巨人”企業,打造“天津制造”升級版。二是向創新驅動轉型,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全面增強科技引領、應用轉化、品牌創造、標準制定能力,努力形成“天津制造”和“天津創造”的雙優勢。三是向質量效益轉型,著力提升單位產出,降低單位消耗,讓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更加適應。四是向綠色低碳轉型,大力推進綠色制造,建立循環經濟鏈。五是向制造服務轉型,著力構建數字化企業,打造一批千億元、萬億元電子商務平臺,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信息文章來源于互聯網、期刊雜志或由作者提供,其內容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學習所用。如遇有侵犯您的版權或其他有損您利益的行為,我們會立即進行改正并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