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增長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一直依靠著中國制造業在快速增長。然而,在后經濟危機時代下,各國出于貿易保護原則導致的經濟貿易摩擦增多特別是針對中國制造的貿易調查逐漸增多,中國制 造該如何發展成為越來越多制造業高管以及政府考慮的問題。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增長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一直依靠著中國制造業在快速增長。然而,在后經濟危機時代下,各國出于貿易保護原則導致的經濟貿易摩擦增多特別是針對中國制造的貿易調查逐漸增多,中國制造該如何發展成為越來越多制造業高管以及政府考慮的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倫·斯科爾斯表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良好,政府具有高效的組織能力,但是隨著低成本、標準化的產品生產已經開始大量轉移到其他國家,中國需要生產出價值鏈頂端的產品,中國制造業需向創新、個性方向發展,才能確保最終的產業地位。
上述人士所說直接反映中國制造業現階段面臨的現實問題,即工業成品大都位于價值鏈低端,無高附加值,產品競爭力薄弱;同時,技術研發方面,一直是跟風、模仿占主導地位,少有超越。這些都是業界未來需要改進的方向。
未來中國制造以創新為核心拉動產業進步
中國要逐步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這樣的共識由來已久。那么加強技術創新,將是我國制造業轉變核心。
技術創新已成為現代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是企業生命力的不竭之源。2O世紀8O年代以來,美國科技進步在制造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平均為60%。要改變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劣勢地位,就必須快速提高其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是提升中國制造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保障其能否順利進行跨國經營的最重要因素。
根據創新的方法不同,技術創新可分為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三種基本模式。在產品生命周期逐漸縮短、市場前景變化多端的新形勢下,我國制造業企業應根據自身實力和研發水平在不同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創新模式,以縮短技術開發周期,減少風險。不過,從長遠發展來看,我國制造業企業應該以自主技術創新模式為主,進一步減少對國外技術與裝備依賴。
未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是制造業的數字化,即高度發展的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促使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自動化發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將引發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并將催生新的生產方式與產業業態,而這些都將依靠上述技術創新才能實現。
免責聲明:本網站信息文章來源于互聯網、期刊雜志或由作者提供,其內容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學習所用。如遇有侵犯您的版權或其他有損您利益的行為,我們會立即進行改正并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