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應用與工程物理學教授大衛-穆勒(左)與研究生比莎娜-黃,向攝影師展示世界上最薄的玻璃片的模型。這種玻璃的實際厚度只有模型的億分之一
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最薄玻璃的結構,亮度最高的點便是硅
最薄玻璃的顯微圖像與根據德國學者威廉-扎哈里阿森1932年提出的假設描繪的圖像重疊在一起。圖像中的紅點是氧原子,黃點是硅原子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應用與工程物理學教授大衛-穆勒在無意間制造出世界上最薄的玻璃,厚度只有1個分子。在顯微鏡下,最薄玻璃的單個硅原子和氧原子清晰可見。這一發現可能在未來的有一天孕育出沒有缺陷的超薄材料,提高電腦和智能手機處理器的性能。
穆勒教授一直在制造呈鐵絲網圍欄狀晶體結構的兩維碳原子薄片,也就是石墨烯。他注意到石墨烯上有一些“臟點”。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這些“臟點”由普通玻璃的成分——硅和氧構成。穆勒在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在電腦屏幕上出現第一組照片時,我們都驚呆了。這些神秘原子就是普通玻璃的成分——硅和氧。更讓人感到吃驚的是,它們的排列方式與81年前提出的玻璃中的原子如何排列才能讓玻璃趨于穩定的假設完全一致。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種排列。”
研究小組用了一年時間了解這種玻璃如何“生長”。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空氣泄漏導致銅與石英——同樣由硅和氧構成——發生反應,形成完全由石墨烯構成的玻璃層。這一研究發現解答了一個與玻璃結構有關的擁有81年歷史的疑問。由于沒有找到可以直接進行觀察的方式,科學家一直無法了解其中的玄機。玻璃的特性像固體,但科學家一度認為它們更接近于液體。
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他們制造出的超薄玻璃結構與1932年德國學者威廉-扎哈里阿森描繪的一幅圖像驚人相似。扎哈里阿森的圖像呈現了玻璃中的原子排列,一直只是理論上的,而沒有在現實中得到證實。穆勒表示:“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我一定會因為這項工作感到驕傲與自豪。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玻璃中的原子排列。”此項研究由康奈爾大學和烏爾姆大學合作進行。最薄玻璃現已收錄在《吉尼斯世界紀錄》。
免責聲明:本網站信息文章來源于互聯網、期刊雜志或由作者提供,其內容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學習所用。如遇有侵犯您的版權或其他有損您利益的行為,我們會立即進行改正并刪除相關內容。